芯片只依靠电子总会碰到“天花板”,这已经是业内共识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,而新的技术正在悄悄改变芯片行业的底层逻辑。
01
新的“游戏规则”
中国在光计算领域又有了值得关注的新进展。不久前,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(下简称“中国光机所”)研究员谢鹏带领年轻的团队,创新性地解决了“光芯片上高密度信息并行处理”的难题,成功研发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“流星一号”,实现了“并行度大于100的光计算原型验证系统”。
很多读者可能对“光计算”“光芯片”以及“并行度大于100”这些术语还很迷茫,没关系,我们用一篇文章来解释中国光机所这项技术突破,到底在这个AI计算大爆炸的时代意味着什么。
AI的迅猛发展让底层算力供不应求,但无论是GPU(图形处理器)、ASIC(专用集成电路),还是FPGA()这类硬件结构升级,都还是利用传统的微电子技术来进行设计和制造的,主要的元器件就是晶体管和用于连接的金属线——这是著名的“摩尔定律”出现的背景。
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·摩尔预测,在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都会翻倍,到1975年,工业界有能力在一个面积为一平方英寸(6.25平方厘米)的硅芯片上制造25万个元器件。
的确,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集成电路行业一直按照摩尔定律发展。从消费者视角来看,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,电路集成度每隔18-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,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。如今,台积电等制造商已经在冲击2纳米尺度的芯片。
微观视角下,随着晶体管数量和密度的不断增加,用于连接的电子线路已经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地步,摩尔定律的预测功能早已逐渐失效,运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延迟和损耗。
除了在越来越小的“地基”上费尽心思“建高楼”之外,能不能把最基本的“建造材料”换一换?比如把普通晶体管,换成光学晶体管?不是不可以,但是难度太大,“流星一号”走的是另一条路。
02
解开光芯片迷雾
目前所说的“光芯片”其实模糊了两种技术,一种是光量子芯片,一种是光模拟计算芯片。它们虽然都涉及光学技术,但在原理、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根本就是两回事儿。
简单说一下“光量子芯片”,现在量子计算的研究体系包括自然原子、离子阱、光子、核自旋、冷原子,以及超导量子比特等,其中超导的路线上最拥挤,而光子芯片也被认为是突破摩尔定律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。
光量子芯片其实是指,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、利用光子作为量子比特(qubit)载体,它能够实现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等量子效应,从而实现理论上超强的并行计算能力。
问题是,哪怕光量子可以在室温中保持良好的量子相干性,光量子芯片通常也需要精密的光量子器件和复杂的控制系统,这类太先进以至于进展缓慢的案例我们见过太多。
而更有落地应用可能的,其实是利用光的一系列参数变化——如振幅、相位、偏振以及轨道角动量等——来实现信号处理,这就是我们本文主角:基于光学的模拟计算芯片。
这种芯片并不依赖量子效应,而是基于经典光学原理。一般是由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所制造,通过内部能级跃迁过程伴随的光子的产生和吸收,进而实现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。这就是“流星一号”诞生的基础。
但这种光芯片并不是一种类似GPU、CPU通用芯片,而是专注于特定计算任务。相比于电子集成电路或电互联技术,光芯片展现出了更低的传输损耗 、更宽的传输带宽、更小的时间延迟、 以及更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。
理想中的光芯片有个很特殊的优势,就是“存算一体”,因为存储、承载数据的光线,在输送时就是在做计算,“内存墙”不就消失了?当然这个理想状态就像一个“圣杯”,尚未实现。
03
打破“信息墙”的中国团队
至于中国光机所说的“超高并行度”要放在光计算系统中来理解。
而单个光芯片的算力峰值,是由并行度、矩阵规模和光学主频三个维度所决定的。并行度可以理解为有多少条道路,矩阵规模指的是每一条道路的承载量,光学主频意思是每辆车能跑多快,这三个维度当然都是越多越好。
在相同矩阵规模和光学主频的条件下,换言之,在不改变芯片硬件的情况下,“流星一号”能将单车道的公路改造成可并行通行百辆车的超级公路,进而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吞吐量。
公开的研究成果表明,并行度一增加,信号路径差异和累积的时延差的控制难度会呈指数级增长,反过来会阻碍光信号处理能力。因此,大部分研究团队只能实现并行度在10-50的光计算。这也是学界所努力突破的“信息并行度墙”,即光计算的道路上造成拥堵的技术瓶颈。
“流星一号”的突破就像是在芯片上成功建造了超多车道,还建设了“智能交通调度(光交互)”,打造出精确协同、高效集成的全新“光速超级公路系统”,从而让信息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并行奔驰。
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《电脑报》
邮发代号:77-19
单价:8元,年价:400元
编辑|张毅
主编|黎坤
总编辑|吴新
爆料联系:cpcfan1874(微信)
壹零社:用图文、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、电商生活、云计算、ICT领域、消费电子,商业故事。《中国知网》每周全文收录;中国科技报刊100强;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;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